关键字:
 
 

  当前位置:首页 >> 近现代书画
张庭济山水扇面
查看:1536 Hit 商品价格:已售 立即购买

 张庭济,字柱中,号柳西、瘦石山人,光绪二十一年(1895)生于新埭厍港(今溪洋村)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启蒙于家塾“耕书堂”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就读于新溪学堂(现新埭中心小学)。宣统元年(1909),考入上海麦伦书院。民国二年(1913),考入天津北洋学堂。民国五年(1916),考入北京大学文本科英文门,成为新埭镇上第一位大学生。

民国八年(1919),“五四”运动爆发。是年,张庭济已是北大本科英文系三年级学生,在各校代表集会时他因为英文好而被推举为北大学生总代表之一,赴美、英等国驻华使馆递交《说帖》。这是张庭济辉煌人生的良好开端,也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。
是年夏,张庭济毕业于北京大学,由胡适先生举荐,并得到蔡元培校长同意,留校任教。民国十一年(1922)夏,应聘任河南焦作福中矿务大学教务部成员。民国十二年(1923),回家乡平湖任教育局教育科长。次年,加入国民党。同年3月,任浙江省立二中(现为嘉兴一中)校长。民国十八年(1929)2月,在国民党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,当选为候补执委候选人。民国二十年(1931)8月,任浙江省立金华中学(现为金华一中)训育处主任。1934年8月,张庭济得到恩师蔡元培的引荐,先后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秘书、总务处处长等职。
“七七事变”后,北平沦陷,张庭济奉命留守,负典守之职。抗战时期,故宫博物院院长等人带部分珍宝西迁避难,张庭济以故宫博物院处长的身份,担当着院长的责任。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和紫禁城宫殿建筑免遭破坏,功不可没。特别是在此期间,面对明、清两代保存下来的古建筑,极为主张必须及时对其实物精确测绘,以防战争损毁之不测,期间留下300多张珍贵图纸。
民国三十七年(1948)十一月,奉命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工作。由于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,令其将博物院文物清理后运往台湾,张庭济坚决不从,于次年6月,被免去故宫博物院总务处长职务。8月,张庭济回到新埭。1952年,到上海某团体举办的文化讲习班当一名教员,住上海鸭绿江路121弄3号,后定居于上海。195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。1958年5月31日,张庭济在上海病逝,终年64岁。1995年,在张庭济诞辰100周年之际,其子女将他的遗骸安葬在乍浦九龙山公墓,墓碑上镌刻着“五四运动北大学生总代表”。
17.5x51厘米

 

 

 

 

立即购买
 

苏公网安备 32100102010021号